您現(xiàn)在的位置:中國農業(yè)儀器網 > 行業(yè)動態(tài) >十一五期間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之“食品安全關鍵技術”項目匯總(不完全整理)
十一五期間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之“食品安全關鍵技術”項目匯總(不完全整理)
表1 “食品安全關鍵技術”資助課題情況
課題
編號 |
項目/課題名稱 |
課題牽頭承擔單位 |
課題負責人 |
資助金額(萬) |
是否驗收 |
驗收時間 |
1 |
化學污染物暴露評估技術研究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所 |
吳永寧 |
|
已驗收 |
2009.12 |
2 |
農藥及內分泌干擾物的復合效應評估技術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 |
彭雙清 |
|
|
|
3 |
抗生素殘留引起細菌耐藥性安全評價技術研究 |
中國農業(yè)大學 |
沈建忠 |
|
|
|
4 |
食品中農藥殘留風險評估技術研究 |
農業(yè)部農藥檢定所 |
王運浩 |
|
|
|
5 |
食品添加劑安全性評價研究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所 |
王竹天 |
180 |
已驗收 |
2009.11 |
6 |
食品包裝材料檢測與安全性評價技術研究 |
天津市檢驗檢疫科學技術研究院 |
王利兵 |
|
已驗收 |
2009.7.24 |
7 |
食品新資源與功能食品的安全利用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所 |
李 寧 |
|
|
|
8 |
農藥與獸藥殘留確證檢測技術研究 |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 |
儲曉剛 |
|
已驗收 |
2009.11 |
9 |
化學殘留物檢測技術及相關產品的開發(fā) |
軍事醫(yī)學科學院 |
高志賢 |
|
|
|
10 |
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檢測技術研究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所 |
趙云峰 |
|
已驗收 |
2009.11 |
11 |
食品中有害殘留集成檢測設備的研究 |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 |
陳志鋒 |
|
|
|
12 |
殘留標示物高通量表征關鍵技術研究 |
湖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 |
黃志強 |
|
已驗收 |
2009.7.24 |
13 |
食品中微生物高通量檢測試劑盒的研制 |
遼寧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
曹際娟 |
|
已驗收 |
2008.10.13 |
14 |
食品中病原生物芯片檢測技術及設備的研究開發(fā) |
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
汪琳 |
|
|
|
15 |
細菌性食源性疾病溯源與預警技術研究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所 |
劉秀梅 |
|
|
|
16 |
食品污染溯源技術研究 |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
魏益民 |
|
已驗收 |
2009.6.28 |
18 |
糧油、蔬果等安全控制技術研究 |
浙江大學 |
朱 誠 |
|
|
|
19 |
動物產品獸藥殘留安全控制技術研究 |
四川大學 |
王紅寧 |
|
|
|
20 |
重要食品安全標準的研究與制定 |
衛(wèi)生部衛(wèi)生監(jiān)督中心 |
張志強 |
|
|
|
27 |
重大活動中食品安全保障技術研究及示范 |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邵 兵 |
|
已驗收 |
2009.6 |
備注:1. 課題是否驗收情況截至本文發(fā)稿之日;2. 本表根據(jù)已公布的信息整理而成,如某課題已通過驗收,但未對外公布,則不在統(tǒng)計之列;3. 本表僅列舉僅列舉“食品安全關鍵技術”項目中分析測試相關課題情況。
以下是部分課題情況:
課題1:化學污染物暴露評估技術研究
該課題根據(jù)第4次中國總膳食研究,按12個省獲得鉛、鎘等重金屬污染物和氯丙醇、丙烯酰胺、二惡英的膳食暴露的點評估國家數(shù)據(jù),通過國家環(huán)境保護部向聯(lián)合國提交了我國履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公約成效評估的基礎數(shù)據(jù)。
該課題建立了膳食暴露評估用的食物消費量數(shù)據(jù)庫和全國食品污染物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庫,以CAC編碼系統(tǒng)與代碼為基礎,建立了中國食品的分類和編碼系統(tǒng),補充完善了CAC編碼系統(tǒng)中加工食品編碼的不足使之適合于中國的食品分類,在中國食品編碼與國際接軌方面做了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建立了膳食暴露評估用的食物消費量數(shù)據(jù)庫和全國食品污染物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庫。
課題5:食品添加劑安全性評價研究
該課題以食品添加劑的風險評估作為切入點,與國家的實際工作緊密結合,重點在添加劑管理所需的各項基礎性研究內容上,在食品添加劑、營養(yǎng)強化劑的新品種審批和安全性評價、食品添加劑相關標準管理工作中逐步探討科學合理的評價原則和模式,編制了我國食品添加劑的風險評估指南,并建立了食品添加劑毒理學資料數(shù)據(jù)庫。
在添加劑的安全性評價、效果評價、使用管理、質量規(guī)格、檢測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極大推動了我國食品添加劑生產應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課題6:食品包裝材料檢測與安全性評價技術研究
該課題進行了PFOA和PFOS等動物毒理學試驗,對食品新型包裝材料和改性包裝材料進行了安全性評價;建立了食品包裝材料中酞酸酯、烷基酚、氟化有機物、氯化有機物、脂肪酸酰胺類、有機錫等有害物質的色譜和間接ELISA檢測方法;提出了食品包裝材料中20種重要有毒有害物質的安全限量值建議!驹敿殹
課題8:農藥與獸藥殘留確證檢測技術研究
該課題在大量農獸藥及其代謝物殘留分析實踐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應用先進設備處理樣品和精準的檢測手段,達到痕量級和超痕量級農獸藥殘留確證檢測水準;該課題還在樣品凈化處理、檢測質量控制、殘留設備研發(fā)及應用方面取得進展,首次成功研制了一臺集食品樣品均質、過濾、氮吹濃縮、定容、凝膠滲透和固相萃取、濃縮等功能于一體的自動化、高通量樣品前處理設備,該系統(tǒng)能夠一次性連續(xù)處理樣品16個,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課題10: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檢測技術研究
該課題建立的食品中溴代二噁英(PBDD/Fs)的高分辨氣相色譜-高分辨質譜法以及海產品中砷元素形態(tài)和汞元素形態(tài)的液相色譜-原子熒光光譜法等方法,在檢測限、準確度、精密度等技術指標方面滿足國內外該領域分析技術要求。
課題組研發(fā)的AF-610D原子熒光光譜儀、AF-610D2色譜-原子熒光光譜聯(lián)用儀具備元素形態(tài)和總量測定的功能,其各項性能指標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該產品的研制成功,將為我國衛(wèi)生等有關部門開展砷、汞、硒等金屬元素形態(tài)及砷、汞、硒、鉛、鎘等11種元素總量測定提供可靠的技術手段。目前該設備已進行產業(yè)化轉化,形成了商業(yè)儀器。
課題12:殘留標示物高通量表征關鍵技術研究
該課題研究集成多柱、多模式分離與色質聯(lián)用技術,建立了代謝組學高通量表征技術平臺,實現(xiàn)了從依賴生物NMR譜圖表征技術向色-質高通量表征技術的過渡,彌補NMR 的動態(tài)范圍有限、難以同時測定生物體系中共存的濃度相差較大的代謝產物等缺陷;開發(fā)了界面友好、操作簡便、功能強大的色譜峰匹配軟件和全二維譜圖對比軟件;闡明模式毒物-鐮刀菌毒素與植物交互作用的代謝產物通路,篩選、分離對小麥赤霉病菌和鐮刀菌具有高度特異性及親和力的抗體-抗真菌蛋白融合蛋白基因3個,獲得轉基因小麥株系9個,篩選獲得抗鐮刀菌株系4個;發(fā)現(xiàn)玉米赤霉烯醇在動物體內代謝的殘留標示物1個。
課題13:食品中微生物高通量檢測試劑盒的研制
該課題研制出了ATP生物發(fā)光法微生物快速檢測試劑盒,解決了食品微生物從多目標菌一次復合增菌、一次提取核酸、多目標菌一次同時檢測的高通量快速檢測技術難題,在食品微生物檢測的節(jié)能、節(jié)時、節(jié)力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打破了以往實驗室檢測試劑被國外公司“牽著鼻子走”的壟斷現(xiàn)象,節(jié)約了30%的檢測成本,縮短了30%的檢測周期。
課題16:食品污染溯源技術研究
課題組利用統(tǒng)計分析和信息技術,結合溯源對象的產業(yè)鏈過程分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富有特色的和具有知識產權的食用農產品及污染物溯源技術體系。
通過該技術課題的實施,在食用農產品產地溯源研究方面,建立了牛羊肉的同位素指紋、礦物元素指紋溯源技術和溯源數(shù)據(jù)庫,以及茶葉產地的近紅外光譜指紋溯源技術;在大型動物個體溯源方面,建立了牛、羊、豬個體虹膜識別與溯源技術以及豬個體的DNA指紋識別與溯源技術;在電子標簽溯源方面,建立了包括食品分類技術、食品代碼技術、條碼技術、計算機技術、電子標簽技術、網絡技術為一體的食用農產品全程電子標簽溯源技術體系,并在上述技術開發(fā)的基礎上,建立了包括原產地溯源、污染物溯源、大型動物個體溯源和電子標簽溯源的食品污染溯源系統(tǒng)與查詢平臺。
課題27:重大活動中食品安全保障技術研究及示范
通過該課題的實施,建立了能與國際接軌的食源性“興奮劑”檢測技術;形成了一批能用于現(xiàn)場快速檢測的檢測試劑并組裝成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箱,在北京奧運會、青島奧帆賽和汶川地震災區(qū)得到了應用;開發(fā)出首都食品安全監(jiān)控系統(tǒng)和進口食品安全電子預警系統(tǒng),并在奧運保障和日常食品安全監(jiān)管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奧運會的成功示范應用,建立和完善了衛(wèi)生監(jiān)測、快速檢測、遠程在線監(jiān)控等科學技術為支撐的八大監(jiān)管手段。
- 【中國農業(yè)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lián)系。